文/小陽光琦琦老師 照片提供/新竹小陽光華德福幼兒園

 

在Michaela Glockler的〈教育,是一種「潛移默化的治療」〉的文章中,
讀到這一段「與學齡前到九歲兒童相處的建議」,
覺得非常受用,與各位分享...

與學齡前兒童到九歲兒童相處的建議:

1.透過典範(成人以身作則)給予孩子鼓勵。

2.提供可以促進主動性遊戲的材料:簡單的東西和材質可以給予廣闊的想像力空間並且可以激勵重新創造遊戲的可能性。

3.活化並且維護感官知覺。

4.透過反覆規律的活動(行動)來建立良好的習慣基礎,例如感謝早晨到來的儀式,用餐前和晚上就寢前的祈禱和感謝儀式等。

5.設計每天、每一星期、每一個月和每一年有規律節奏的生活。

6.規律性的給予孩子完全的關注時間,比如起床、就寢和一天中某一段屬於你和孩子的特定時間。

7.教育孩子的主要原則「不用言語」,換句話說,以身作則的具體行動、典範比言語表達對於具有模仿需求的兒童來說更有效。

8.多提供和大自然接觸的機會。

9.避免讓孩子接觸多媒體和科技型的玩具。

10.儘管你的一天生活中擔負著許多義務和責任,不要忘記把孩子放在你的意識裡,「把孩子放在你的心裏,帶著他」,父母和幼稚園的教師一樣。這樣的內在條件有助於在和孩子再見面時,和孩子的關係可以很快再建立起來。重要的是培養親近的和相互關注的親子關係,而這樣的親子關係和孩子的乖巧行為或者學校的成績無關。

11.尋找快樂和感恩的理由(因為沒有什麼比一份快樂和感謝的氣氛是更令孩子喜歡的)。

12.畫定清晰的界線並且確實執行。這給孩子安全感和可遵循的方向。

資料來源:《邁向自由的教育-全球華德福教育報告書》,Frans Carlgren著、鄧麗君等譯,1998,p11-12

簡單的歸納起來,就是大人充滿喜樂、感恩以及把孩子放在心中的內在準備;與給予孩子充滿規律、簡單、自然的外在環境,以及清楚的規範、並以行動重複執行,以身作則的教養方式。

在幼兒園裏,我們也親身體會到這幾點的重要性,其中關於「規範」(第1、7、12項)這一部分更是一個奠定良好師生關係、同儕關係的基礎。有些錯誤的觀念,認為尊重孩子就是要尊重他的想法與人格,以對待大人的方式以朋友相待,事實上,這對孩子反而會給予一種不安定感。身體和心理都還在發展的孩子,需要大人清楚的指引,讓他們有所依循,而確實執行,更是培養他們具有目的的意志之管道。

比如說,當我們期望孩子做某些事,我們可以說「來!我們一起xxx」,並伴隨著動作一起將我們所期待的行為作好;當我們要求孩子做某件事時,也要確認孩子確實做到。在遇到孩子的行為並不是允許的,除了清楚,堅定的讓他知道這是不允許的之外,可以帶著他重覆一次正確的行為,「在拿走一個東西之前,用另一個東西來取代」,我想在告訴他不能做的事情之外,示範給他看一個正確的解決方法是更加積極的吧!

在幼兒園裏,我觀察到有些新來的年紀較小的孩子,原本不大懂得和其他孩子遊戲的方式,會直接把人家在玩的東西弄壞,或是生氣時也會出現打人的行為,但在每一次事發的當下,我們將他抱起來讓他暫時暫停遊戲,並清楚的告訴他「我們不弄壞別人在玩的東西、我們不打人」之外,我們也示範給她看在要進到別人遊戲前,要先禮貌的問:「可以和你們一起玩嗎?」時間久了,這孩子開始會用稚氣的口吻問:「要一起玩嗎?」衝突的狀況逐漸減少,和其他孩子相處得愈來愈融洽。

在遇到孩子用哭鬧的方式時,我想大人的堅定是孩子很大的支柱,千萬不能為了讓孩子不哭而遷就孩子,這樣他既學不到良好的溝通方式,更可能養成他以哭鬧的方式達到他想做的事情的習慣。我們需要一次一次的和自己對話,堅強自己的意志,不要放棄每一次鍛鍊自己意志的機會,因為我們就是孩子們學習的榜樣。

有一位剛過完三歲生日的孩子,原本在之前都是由她爸爸或是我幫她穿上厚外套,那一天,她突然和往常不一樣,開始自己慢慢的一樣一樣的從戴口罩、戴安全帽,一件一件有條有理的將自己裝備好,當輪到穿外套時,我很直覺的要幫她扣釦子,她突然撇身過去並說:「我要自己!」,我突然驚覺孩子長大了!我開心的對她說:「自己做是最好的呀!」,但同時我也驚覺自己是否在某些地方應該更有意識的給孩子空間讓他們自己做。

我想培養孩子漸漸獨立是教育最大的目的,而這個年齡的孩子,最需要的就是從做中去學習。有句話說「孩子用手來思考」,說的就是孩子從做當中去培養思考的能力。看著那可愛的小手,慢慢的卻有條有理的完成所有的事情,並在最後套上鞋子時露出滿足的笑容,久久在我腦海無法揮去。我想,「給得愈少就是給得愈多」,就是這個意思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unnygarden200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