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008.jpg

當孩子在聽故事時,他們以著同理心,
一方面在體驗故事裏人物的經歷,
一方面也建立起道德價值觀。
伴隨著孩子們長大,
童話故事提供孩子一個客觀的生命歷程的圖像,
同時也讓他們經驗到精神層面的真實性。

文/小陽光琦琦老師 照片提供/新竹小陽光華德福幼兒園

 

一、童話故事的起源與箇中的含意

童話故事是華德福教育中很重要的一個元素。因為在幼兒抽象理解尚未發展成熟之前,包含著許多智慧而以圖像式呈現的童話故事,是幼兒可以吸收理解的一個媒介。〝童話故事比其他敘述性故事更能具體的表達故事中每一個人物內心深處真正的面貌。 它能提供兒童許多別的敘述性故事所無法表達的辨識人的知識。這方面的知識能夠幫助兒童培養判斷是非的能力〞(Frans Carlgren著,鄧麗君、廖玉儀譯,1998)

在真正的童話故事裏,即使是在各個國家,但卻擁有相類似的元素,因為它是反應人在世上所遭遇心理歷程的原型。它的背景通常是發生在抽離現實的環境,例如遙遠的森林、高山、泉水旁;事件的描述則包括出生、死亡、離家、遇到挑戰、犯錯誤、重逢、奇蹟等等;情節則是通過挑戰、考驗、轉化、昇華…等等,這些都是來自真實生活的一個圖像的表徵(Martyn Rawson著,吳蓓譯,2006)。史代納(Rudolf Steiner)在談到在遠古人類創作童話故事時,他們的意識形態是處在一個半睡半醒的狀態,他們理性的思惟尚未開發,他們用身體的感官感受到的物質世界,與在物質背後的靈性世界是緊緊相結合的。比方說,因為他們尚無法以理性的思考抽離大自然,因此,當他們在經驗大自然中的種種事件時,就好像感覺到在這股大自然的力量中存在著一個大巨人,它可以控制天氣、可以決定雲、霧,生氣時就可以吹起一陣風拔起一棵樹(Rudolf Steiner,1908),這讓我聯想到在中國文化裏,也是用「地牛翻身」來形容地震。

image006.jpg
故事偶劇~黑天鵝

童話故事裏通常有一些惡人的形象,例如巫婆、怪物、巨人等等,有些人也會質疑有必要讓孩子接觸這些東西嗎?其實除了上述關於童話故事的起源,提到它所富含的智慧外,我們可以來看看童話故事是如何描述這些人物的,〝我們會發現,它(惡人的形象)的描述很簡單,描繪景象簡明扼要,幾筆就表現出來,很少做詳盡的描寫。邪惡勢力通常只透過人物的語言和故事的情節來刻畫。〞(Frans Carlgren著,鄧麗君、廖玉儀譯,1998)。 這樣簡單的描述,假如透過敘述故事者以適當的方式來敘述(平靜的語調),理論上來說,並不會帶給孩子過多的恐懼。因為這些邪惡的勢力,在現實裏是存在的,透過童話故事的述說,讓孩子在遇到邪惡之前,就能事先對世上邪惡有正確的印象,也是對未來的一種準備,比起太早以直接的方式告訴孩子現實的嚴酷(例如新聞事件等等),這樣的方式是較委婉的,而且,在童話裏很重要的,就是最後「善」的力量終會戰勝惡的力量(Frans Carlgren著,鄧麗君、廖玉儀譯,1998)。

在Roy Wilkson 探討《童話故事的解釋》 (Roy Wilkinson,1984)一書當中,提到故事中常出現的事物所代表的意義,我覺得很有意思,可以做為大家在看待童話時,去思考背後意涵的一個參考,在此分享給各位:

國王

國王做的事情對每一個人都有重大的影響,皇冠代表著光環,也就是他熟悉精神世界。老的國王代表古老超感覺的力量、新國王代表一個新的世紀,而國王的死去代表一個世紀的結束;成為一個國王的過程,則代表學習掌握自我、邁向更高層次的自我。

王子和公主

通常這個主題是指向未來。人們有一個低等的以及高等的自我,憑藉著人們自由的意志,可以找尋到高層次的自我。有一部份的我們誕生了,然而較好的另一部份仍在高處。對感知高層次精神世界的覺醒,就是一個人尋找真正自我的過程。這些就是王子和公主所必須通過的試驗。

母親的形象

母親的形象象徵著神性的世界(divine world)或是靈魂深處的感受。繼母則代表著物質的世界(physical world)或是被感官束縛的知識;而寡婦則是代表著與精神世界的分離,從孩子身上則看到一個靈性的種子。

巨人

他們有巨大的尺寸、強大的力量,但同時也有一點兒愚昧,它們代表著遠古時候的;而小矮人則是智慧、聰明的精髓。

金髮、水、森林

金髮象徵著遠古意識的力量;生命之水則代表著新的精神層次的內在;森林則是在兩者之間的世界,是一個探尋者必須經過的內心世界。水則是通往精神世界的過度。

不同的專業者

不同專業者則代表著不同的特質。裁縫師代表著批判的、邏輯的、聰明的、勇敢的,偶爾也意指著輕浮的。裁縫把東西分開再重組。他代表著人類的知識以及低層次的自我,他的興趣是在物質世界。漁夫代表著可以到深處(精神世界)找到滋潤的人。森林者則是可以在精神和物質之間的世界中找到自己的路,他是精神世界的守護者。而在士兵身上則可以看到對世界的體驗、自我堅持、自信等特質,他是經由對抗而強化內在發展的人。而獵人則是知道很實用的知識、他知道要做甚麼,並且會加以實現。

動物

馬象徵著智力;獅子、公牛、還有老鷹則與情感、意志還有思考相連結;而野狼在童話故事中則有一個特殊的位置,它象徵著貪婪與黑暗,是物質主義使人硬化的力量。狐狸也有多重的樣貌,它是狡猾、靈巧、心智的現狀、還有世間中裁判的本質。熊則代表被世間束縛的想法,一個沉重的精神。鳥則代表著想法,金色的鳥是人類道德的部分,白色的鳥則代表精神的力量,鴨子則有著精神的羽翼。蜜蜂則是把植物的某一部分的物質轉變成蜂蜜,象徵著將世上的經驗變成智慧。它描述著意識覺醒的力量。相類似的,青蛙也是代表著昇華的能力,人們靈魂的提升。

 
二、給不同年齡層的童話

孩子很愛聽童話,在園裡最有趣的就是在說完故事時,聽到他們討論著自己要成為故事中的哪個人物,或是說著哪一個人物或是動物是他們喜歡或是不喜歡的。當孩子在聽故事時,他們以著同理心,一方面在體驗故事裏人物的經歷,一方面也建立起道德價值觀。伴隨著孩子們長大,童話故事提供孩子一個客觀的生命歷程的圖像,同時也讓他們經驗到精神層面的真實性。對於給不同年齡層的童話,以下這裏所提供的例子可以做為參考:

“真正的「童話年齡」四到九歲,可以漸增的方式講述一些本國及別的民族的童話故事給孩子聽。開始時可說些簡單的命運童話,如小紅帽、睡美人、白雪公主、野狼和七隻小山羊等。約五歲時可以增加一些發展童話,它們表現了人類內心善與惡掙扎的初步過程。為了讓孩子能夠跟得上情節的進展,應按孩子發展的狀況、周遭環境和季節的變化,審慎選擇題材。這個年齡的孩子喜歡簡短、詼諧且有許多地方重覆的故事。愈小的孩子,愈可以和他們一字不變的重覆敘述同一個童話故事。” (Frans Carlgren著,鄧麗君、廖玉儀譯,1998)。

image007.jpg
故事偶劇~一粒小豆子

我們在十一月時,改編〈野狼和七隻小羊〉的故事成為我們晨圈的主題,這裏簡單的說明一下背後的意涵(Roy Wilkinson,1984):

孩子在早年時期,在身體上、精神上都是生活在母親的保護之下,但是終於會有那麼一天孩子開始感覺到獨立的感受。伴隨著獨立,孩子開始對外在的世界充滿興趣,但同時黑暗的力量也對他們具有影響力。

因此,七隻小羊被單獨留在家,並成為野狼的獵物。野狼很會假裝,就如同邪惡的力量擅長藏於諉裝的外表下。故事中有七隻小羊。「七」這個數字本身蘊含者許多意義~一個星期的日子、星球、金屬元素等等。

野狼吞掉了小羊,這可以看做邪惡的力量試圖摧毀靈魂,然而一隻小羊逃掉了,並躲在滴答滴答的時鐘裏。這個滴答滴答的時鐘就像是我們滴答滴答的心,它反映了太陽的力量、愛的光芒與溫暖。透過這個力量得到了解救的辦法。

而在小羊們被解救後又跳又舞,它們很明顯的得到一個新的生命。或許小羊們被野狼吞到肚子裏而再出來,就如同靈魂戰勝物質主義而昇華到更高的層次一般。

 
值得一提的是,這些解釋僅做為父母或是大人講述故事時的心中的一個參考,而不適合說給孩子聽。孩子們應該聽到故事的本身,並活在他們想像所創造出的圖像裏。

三、孩子害怕時,父母應如何應對

真正的童話故事,通常只是簡單扼要的描述情節,並不會有太過猙獰、恐怖的詞彙,但是有時候因為孩子的個別差異,會出現不同的反應。這裏有一些做法給您做參考(Frans Carlgren著,鄧麗君、廖玉儀譯,1998):

若一個四歲的小孩,晚上躺在床上睡不著覺,害怕怪物會來抓他,大人應如何處理這個問題呢?應該開始向他理智的解釋現時的狀況,告訴他事實上巨人、怪物和精靈並不存在,而把孩子想像中的童話世界摧毀嗎?這是不切實際的做法。許多孩子不會相信這種解釋,因為這和他們所經驗的世界不符,所以應用別的方法來解決這個問題。

大人應強調世界光明的一面。晚上唱個歌、禱告以及和他談一些別的事,都會有所幫助。一則和諧、輕鬆溫馨的童話,可以驅散些灰暗的景象。或者可以給孩子一把木劍,告訴他說:「不論白天或晚上,天使都會保護所有的小孩。不要怕,不會發生甚麼事的。如果真的有一個妖怪迷路跑到房間來,就把寶劍的十字柄對著它,或用劍指著她的頭,它就會跑掉了。」許多運用這種景象的父母,都可以證明這個方法很管用。

但暗示孩子,怪物可能進房間來,不會火上添油,讓孩子更害怕嗎?我們無法預先知道結果如何,但只要讓孩子對大人產生信任感,便能安撫他,讓他入睡。通常只要將房門稍掩,讓孩子知道大人並未走遠,就夠了。幾乎每個小孩都有一段時間會被那些妖魔鬼怪的想像所苦,一定要開著燈才肯睡。

 
我在園裏並沒有當下遇到孩子不敢聽故事或是害怕的狀況,因此尚無機會試試看此方法,若是家長在家有遇到上述的情形,或許也可以試試看這個方法。另外,可以再去思考的是,有時候孩子的害怕可能也和環境有關,或許他們說不出來,您可以看看環境裏是否有改變或是有不夠安定之處,例如櫃子的門沒關好、床底下空空的沒有安全感,或是否他們的身體狀況有些不適,這些都是可以去思考觀察的。

【參考書目】

Frans Carlgren著,鄧麗君、廖玉儀譯(1998)。邁向自由的教育:全國華德福教育報告書。台北縣:光佑文化出版社。
Martyn Rawson著,吳蓓譯(2006)。解放孩子的潛能。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Roy Wilkinson(1984). The interpretations of Fairy tales. London:Henry goulden books.
Rudolf Steiner(1908). The interpretation of Fairy tales.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unnygarden200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