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017.jpg

常常使用「我們家」這樣的用語,
讓孩子建立家的共同體觀念,
例如,即使其他的孩子可以到晚上十點才睡,
但是「我們家」小朋友就是九點上床,
這樣做可 以讓孩子們知道,
家裡有著一個原則是屬於這個家的家人要共同遵守的。

文/小陽光琦琦老師 照片提供/新竹小陽光華德福幼兒園

 

家庭和幼兒園是孩子生活中主要的環境。在園裏有著固定的作息,這些一收一放的「節奏」與不斷「重複」的模式,幫助孩子知道甚麼時候該做甚麼事,並建立幼兒園的原則與規矩,例如:園裏的玩具是要輪流玩的;先拿到玩具的人也要分享…。在Heaven on earth這本書的第九章「建立你的家庭文化」一文提到許多相當實用的觀念,每每讀起都有不同的感悟,在此與各位家長做分享。

首先,常常使用「我們家」這樣的用語,讓孩子建立家的共同體觀念,例如,即使其他的孩子可以到晚上十點才睡,但是「我們家」小朋友就是九點上床,這樣做可以讓孩子們知道,家裡有著一個原則是屬於這個家的家人要共同遵守的。作者Oppenheimer把家庭比喻成一個「容器」,這個「容器」給了孩子限制,但卻可以讓他們在其中安全、自由的成長。她說~當我們建立一個結構清楚、規律且有節奏的生活習慣,我們給了孩子一種安全感。人智學會的麗真老師在座談會中也提到,孩子們的習慣可以在三、四個星期中有所轉變,重要的是大人如何幫助孩子讓這個生活習慣建立。這個讓我想起在園裡的孩子漸漸的都可以嚐試各種食物。當孩子遇到不喜歡吃的食物,我們會留一小塊在他的碗裏並說:「你可以只吃一小口!」,這樣給孩子建立了一個清楚的界線,但假若他不喜歡就順著他的意思,如此反而讓孩子減弱了界限的建立;相反的,若是要求他全部吃完,那是把自己和孩子推向僵化的狀況。在這個界限與自由之間找到一個平衡是一種藝術也是大人們的一門功課。

作者Oppenheimer把家庭文化比喻成一個星星(如圖所示)。

 image010.gif

家庭文化中扮演著星星的兩個腳的是「家庭中的作息」以及「家事和遊戲」。它們是家庭文化的基礎,這兩個環節確立了家的運作。接下來「孩子的遊戲」以及「孩子的藝術表達」,則像是星星的兩隻手,為孩子的內心與外在的世界搭起一個橋樑。而在星星的頂端,象徵著頭的部分~是一個自我控制的區域~「規範」,當象徵手和腳的四個區域達到平衡並且運作得很好時,相對的,「規範」的這一項也會運作的比較好。

當孩子出現一些我們不期望的行為時,首先看看這四項是否有需要調整的地方(例如,遊戲的時間夠不夠?工作和遊戲時間的分配如何?作息內容會不會太緊湊?是否有規律?)

接著,再看看自己的內心狀態,有時候我也深深感覺到,當天假如心理狀態是非常平穩安定的,孩子的狀況就會很好;相反的,假如自己當天是慌慌張張,或是有事情掛在心上,問題就會比較多。作者也提到,即使當了父母,也是要給自己一點時間,去做自己喜歡的事讓自己重新獲得能量,我想這對當了父母們的人來說可能並不容易,但還是要疼疼自己喔!因為孩子也會感受到我們是如何善待自己的!

image011.png

再來,假如孩子的狀況是真的需要我們給予規範時,請記得這兩個原則~溫柔而堅定,這已經是大家非常熟悉的話,但是做起來並不容易,對我們來說也是需要反覆的練習。我們要給孩子的是適應環境的一個原則道理,作者提到,在給予規範時和他們說話,就要像是跟他們說:「請你給我一條毛巾」一樣平穩的語氣,內容要簡短且清楚,讓孩子們知道該怎麼做。比如說遇到打人的例子,我們可以給他們清楚簡單的資訊:「打人的人要到旁邊冷靜一下,在這裡,我們不打人,我們用說的。」假如我們用生氣的方式去回應他的生氣,他們也會學到用生氣來對待生氣,而無法學到另一種正向的回應方式。作者提到一個「time out」的方式,也就是暫時隔離法(準備一張椅子,讓孩子坐在上面),我們也試用這種方法,發現它很實用的,也可以幫助孩子自我控制,我們的說法是「請你到旁邊想一想…」。也有家長問作者,當孩子不肯坐在椅子上時該怎麼辦?作者建議家長可以對孩子們說:「我希望你能在我的身邊並希望你的〝time out〞的時間是在這裡,在椅子上。假如你離開椅子,你就需要回到你的房間。」孩子可能需要回到房間幾次,才會了解照著你的指式做是比較好的解決問題的方式。而這個「time out」的時間,依著孩子的年齡做增減,例如五歲的話,最長不要超過五分鐘。image066.png

我們希望幫助孩子建立規範,又不希望他們感受到我們是太過權威的,在話語用詞上可以多注意。比如作者提到,與其說:「你必須照著我說的做!」還不如說:「你應該這麼做,因為我要幫助你學會生活中的事。」當孩子五~六歲時,她會說:「我做母親的責任,是要教你學會你必須知道的事。假如〝time out〞可以幫助你記得的話,對我來說是沒有問題的。」她的想法是讓孩子感受到他們有一件共同的任務要做,只是他們各自扮演不同的角色。

假如遇到孩子完全不注意我們溫柔的說話方式,用另一種大聲的、如雷般清楚的說話方式也無不可,只是要將這樣的機會降到最低。作者會在得到他們注意後,對他們說:「好了,孩子們,我剛剛已經用我溫柔的聲音叫你們,你們還需要聽到〝另一種聲音〞嗎?」(另一種聲音,她指的是大聲說話的方式。)

偶爾,我們也會生氣,表達自己的情緒也是給孩子的一種學習,我們可以說:「我開始不高興了!」或是:「我不喜歡你這麼做。」他們會知道我們的感受。若是自己真的很生氣,給自己一個轉換的空間,回到自己的房間或是離開現場也是可以的。

假如,我們偶爾失去控制發脾氣也不用太擔心,誠如作者所說:「我們的孩子會給我們很多機會再試一次,再試著用我們原本期望的方式~溫柔而堅定。」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unnygarden200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