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70年代,德國的一項研究結果強烈顯示,
孩子上「以遊戲為主」幼兒園的孩子,
在國小四年級的身體、心理、社交技能、情感發展等方面,
遠比上以「學術教育為主」幼兒園的孩童發展良好。

發現一隻小蚱蜢躲進小小的洞裡,孩子們怕他被悶死,於是開始挖掘,所有孩子都圍過來幫忙!

文/小陽光琦琦老師 照片提供/新竹小陽光華德福幼兒園

 

回顧小陽光之家的這一年,最感謝的是家長們的支持與愛護,因為若是沒有你們,也就沒有小陽光的今天。 

也很感謝家長們的信任,尤其是在現代這麼一個講求時效的年代裡,連對於孩子的成長也期待能夠立刻看到孩子學習成果的潮流中,能這樣讓孩子回歸於孩子的天性,還給孩子屬於他們生命的成長階段,是需要很大的勇氣與堅持,很高興我們能因為這樣的相同的理念而相遇在小陽光之家。

有一個朋友曾提到教導學齡前的孩子其實就是「帶孩子過日子」。這一年當中,我深深地體會到如何讓孩子在時間流轉中,用自己的感官去體驗生活中的點點滴滴。讓他們在生命的第一個七年,感受到世界是善的,讓他們在完全信任環境的這一個七年,什麼都想親身去做的這一股意志力得到充分的發揮;還有在團體中,學會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之道等等,這些就是華德福教育中努力的目摽。

為什麼在學齡前開啟孩子智力方面的學習是不適合的呢?相信加入小陽光之家的各位家長們一定已經深深思考過這個問題。

在《蕭瑟的童顏》一書當中,美國Tuff大學「兒童發展研究中心」的艾肯教授即大聲疾呼「揠苗助長」風氣之繆誤。他提出隨著60年代以來社會的快速變遷, 一股催促孩子快速成長的「超級兒童」的錯誤觀念,造成兒童過早承受太大壓力的危機;他並提出「遊戲:是揠苗助長的解藥」的觀念,強調「讓孩子為遊戲而遊戲」。

在〈童年遊戲的重要性〉(The vital role of play in childhood)一篇網路文章中,也蒐集了近幾十年來關於「遊戲對童年以及未來影響」的種種研究報告: 在1970年代,德國的一項研究結果強烈顯示孩子上「以遊戲為主」幼兒園的孩子在國小四年級的身體、心理、社交技能、情感發展等方面,遠比上以「學術教育為主」幼兒園的孩童發展良好。這項研究結果,讓德國當時立刻把所有的幼兒園轉回成「以遊戲為主」的方式。(Der Spiegel, pp 88-89)近年來,美國佛羅里達大學的研究也顯示類似的結果。(Marcon) 

而近期研究幼兒腦部發展的結果,也指出腦部並非一個獨立的器官,而是和各種言語、動作、社會化、情感經驗等等相連結。威爾森博士(Dr. Frank Wilson)更發現腦的大部分區域與人的手部經驗有強烈的連結,因此如果想刺激腦部的發展,要讓孩子用手去創意地遊戲。

遊戲也和數理的發展有直接的關連,因為數理是處理物質間的相互關係,而遊戲的經驗也可以幫助數理的了解與發展,並有益於未來的數理表現。(Hirsh-Pasek and Golinkoff, p. 220) 

當然,遊戲也有助於語言與社交能力的發展,尤其是辦家家酒之類的「扮演」遊戲,更是對想像力的發展與社會化的過程有很大助益,研究中還指出這些孩子較不具侵略性。(Sara Smilansky, p35) 

 孩子們在砂坑認真挖洞


遊戲的過程還有助於創造力的發揮與問題解決。在《Einstein Never Used Flash Cards》一書當中,作者提出一項有趣且重要的研究報告,有兩組孩子,一組孩子平日玩有固定玩法,有正確解法的玩具(例如謎語、拼圖等等),另一組孩子則玩積木或是沒有固定玩法的玩具,這兩組孩子被要求用45塊積木造出小村落。研究者發現第二組孩子建構出較多種建築物,並為這些建築物取了較多不同的名稱。他們觀察發現,當第二組孩子遇到問題時會不斷嘗試新的方式去解決,相較於第一組孩子遇到問題時則反覆地重複同一種方式且較容易放棄。作者說:一般學校敎導孩子正確地回答問題,但是「遊戲」卻讓孩子的思考「跳出框框」。如果希望孩子長大擁有豐富的創造力,「遊戲是關鍵」,而且這種遊戲是「自由創意的遊戲」。(Hirsh-Pasek and Golinkoff, pp. 223-224)

引用這麼多的研究結果,希望能讓家長非常安心且有信心地和我們一起走在這一條路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unnygarden200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